Tuple 元组
1、 元组使用:创建
- 使用逗号分隔
- 通过小括号填充元素
- 通过构造方法 tuple(iterable)
# 1、直接使用逗号分隔
t5 = 1, 2, 3
print(type(t5)) #结果为 <class 'tuple'>
# 2、通过小括号填充元素
t3 = (1, 2, 3)
print(t3) #结果为 (1, 2, 3)
t4 = ('a', 'b', 'c')
print(t4) #结果为 ('a', 'b', 'c')
# 3、通过构造函数tuple()
t1 = tuple()
print(type(t1)) #<class 'tuple'>
t2 = tuple([1, 2, 3])
print(t2) #(1, 2, 3)
print(type(t2)) #<class 'tuple'>
2、 元组使用:索引
- 可以通过索引值来访问对应的元素。
- 正向索引,默认编号从 0 开始
- 反向索引,默认编号从-1 开始
t = tuple(range(1, 6))
# 正向索引
print(t[2]) #打印3
# 反向索引
print(t[-1]) #打印5
3、 元组使用:切片
# 切片的使用
t = (1,2,3,4,5,6)
print(t[:]) #(1, 2, 3, 4, 5, 6)
print(t[:-2]) #(1, 2, 3, 4)
print(t[2:4]) #(3, 4)
print(t[2:5:2]) #(3, 5)
# 特殊的切片写法:逆序
print(t[::-1]) #(6, 5, 4, 3, 2, 1)
4、元组常用方法 index()
- 返回与目标元素相匹配的首个元素的索引。
- 目标必须在元组中存在的,否则会报错
t = (1, 3, 2, 3, 2)
print(t.index(3)) #1 返回的是索引值
t = ('h', 'o', 'g', 'w', 'a', 'r', 't', 's', 'a')
print(t.index('a')) #4 返回的是索引值
5、 元组常用方法 count()
-
count(item)
:返回某个元素出现的次数。 - 入参:对象 item
- 返回:次数
t = (1, 2, 2, 3, 3, 3, 3)
print(t.count(3)) #4 返回的是元素出现的次数
t = ('h', 'o', 'o', 'o', 'g', 'w', 'a', 'r', 't', 's')
print(t.count('a')) #1 返回的是元素出现的次数
6、 元组解包
- 元组解包:把一个可迭代对象里的元素,一并赋值到由对应的变量组成的元组中。
# 传统逐个赋值的方式
t = (1, 2, 3)
a = t[0]
b = t[1]
c = t[2]
print(a, b, c) # 1 2 3
# 使用元组解包,一气呵成
a, b, c = (1, 2, 3)
print(a, b, c) # 1 2 3
7、 元组与列表
- 相同点
- 都是有序的
- 都是异构的,能够包含不同类型的对象
- 都支持索引和切片
- 区别
- 声明方式不同,元组使用
()
,列表使用[]
- 列表是可变的,元组是不可变的
- 声明方式不同,元组使用